美智库推演:台海2027开战,解放军8万登岛,美军伤亡超4万
太平洋彼岸“2027年台海危机”的警钟越敲越响,美军兵棋推演描绘出介入战争的惨烈图景。这组令人不安的叙事,究竟是基于精确情报的预警,还是美国面对中国崛起、自身优势衰减的深层焦虑投射?
首先需要明确,何时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主动权在中国手中,官方从未设定具体时限。然而,美国军方和部分智库对“2027年”的反复提及,似乎并非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精确掌握。
一种有力的解读指出,这更多折射出美国的深层焦虑,特别是对其自身军事优势可能流失的担忧。他们评估认为,中国海空军力量近年来的快速现代化,与美国自身造舰能力滞后、新旧装备更替速度失衡形成对比。
因此,美方担心的或许是,到2027年前后,其在西太平洋,尤其是在中国近海维持军事优势的能力将显著下降,甚至面临被超越的风险。
这与其说是预测中国的行动时点,不如说是美国为自身划定的一个“危险窗口期”——此后介入的成本和风险将急剧升高。这种力量消长的预期,可能是“2027”这个数字被反复强调的底层逻辑。
美军兵棋推演所描绘的场景往往相当惨烈:解放军攻势凌厉,美军介入后双方陷入苦战,最终解放军虽能登岛,但也付出巨大代价,冲突甚至可能延宕数月。这种推演的可信度本身就值得推敲。
一个关键因素常被选择性忽视:解放军经过多年建设,已具备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这套体系旨在有效阻止或迟滞外部军事力量,特别是大型海空平台在中国近海的行动。先进的导弹系统等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存在,使得外部干预的门槛极高。
在此背景下,若真到兵戎相见那一步,解放军的理性选择必然是力求速战速决,最大限度压缩外部势力干预的窗口。
美军兵推中那种“顺利介入、长期拉锯”的剧本,是否更符合美国应对挑战的设想,而非基于对解放军作战理念和能力的客观评估?这更像是一种基于美国立场和能力的推演,而非对现实可能性的精准模拟。
兵推的热闹与实际决心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差距。美国是否真愿为台湾投入数万美军生命,并承担与一个拥有核武器、且在其核心利益区域作战的大国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毁灭性经济与战略后果?这笔账,华盛顿的决策者必然会反复掂量。
历史似乎也提供了注脚:在以往的台海紧张时刻,美军的行动更多是姿态性展示与战略侦察,而非实质性介入前沿。况且,据称美军内部近年来的多次兵推,对在台海冲突中获胜的前景本就持悲观态度,甚至认为介入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如果预判难以取胜,或代价高到无法承受,那么其公开宣示的“保卫台湾”承诺,其真实的分量和在危机时刻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就不能不打上一个问号。言辞上的强硬,未必等同于行动上的决绝。
既然直接军事介入的决心和胜算都存疑,美国为何还要持续渲染“中国威胁论”和“2027节点论”?其背后有多重战略考量:
一是借此强化对台湾的控制。通过制造“大陆随时可能攻台”的紧迫感,增加台湾当局的安全焦虑,促使其在政治、军事上更加依赖美国,进而购买更多美制武器,服务于美国的军工利益和地缘政治布局。近期的军火商访台活动便是例证。
二是为争取国内军事预算提供理由。渲染一个强大的外部对手及其迫在眉睫的威胁,一直是美国军方和军工复合体获取国会巨额拨款的有效手段。“中国军事威胁”越突出,“2027危机”越紧迫,军费增长就越显得“理所当然”。
三是服务其全球战略,意在牵制中国。将中国的战略重心和资源持续吸引到台海方向,制造地区紧张,迟滞中国发展进程,符合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的需要。即使不直接参战,一场可控的冲突或地区持续动荡也能达到消耗、干扰中国的目的。
四是试图掩盖自身相对实力下滑的焦虑,并维系盟友体系。在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的背景下,在台海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拉拢盟友进行联合军演,是美国向世界、尤其是对其盟友宣示其领导地位和遏制中国决心的重要方式,以此巩固其日渐受到挑战的国际威信。
这种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身信心不足的一种补偿。
面对太平洋彼岸的喧嚣与算计,中国的立场清晰且一贯:台湾问题纯属内政,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外部的预测和兵推,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的基本方向和中国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心。
中国在战略上保持定力,不随美国的鼓点起舞,统一有自身的节奏和考量,和平方式是优先选项,但也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了应对极端情况的必要选项,底线原则十分明确。这体现了战略上的清醒和自信。
同时,在战术层面则高度重视,持续提升国防实力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能力,特别是针对潜在外部干涉的复杂情况做足准备。解放军近年来的发展和覆盖全域的实战化训练,正是为此提供坚强支撑。
归根结底,“2027”更像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和视角投射出来的一个叙事焦点,是其战略焦虑和政策工具的一部分,而非台海未来的精确预告。中国的发展与统一进程自有其内在逻辑和战略步伐。
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增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实力,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这远比理会外部的种种预测更为关键。